痛经难忍又棘手针灸疗法解烦忧

2016-1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小编导读

有一位特殊朋友,或许是很多女性朋友又爱又恨的,这位特殊朋友就是“大姨妈”。这位神秘人物,来了让你讨厌,不来让你担心。更讨厌的是,“大姨妈”每次来访,都可能带着疼痛一起来折磨你。痛经的滋味,男人永远无法体会,看着你心爱的她,痛的死去活来的,是不是心如刀绞?别担忧,针灸疗法有良效!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小腹部疼痛异常,谓之“痛经”,亦谓“经行腹痛”。疼痛表现有阵发性的亦有持续性的,疼痛性质又有胀痛、冷痛、刺痛等多种。严重时可伴有面色苍白、手足冷凉、汗出、呕恶,甚至昏厥。一般经血畅流后小腹疼痛常可缓解。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尤以青年女性好发。

历代医家对痛经病机的有关论述如下:

《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

《金匮要略》:“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

《格致余论》:“将行而痛者,行其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

《景岳全书》:“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由积劳,或以六淫饮食。”

《傅青主女科》:“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若寒湿满于二经而内乱,相应而作痛,经欲行而腹不应,则气怫而痛生。”

《沈氏尊生方》:“经前腹痛,无非厥阴气滞,络脉不疏。

经止而复腰腹痛者,血海寒虚,气不收也。”

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皆络于带脉而系于肾,肾气旺盛,天癸成熟,肝气条达,经期如候,脾胃健运,血海盈溢,是故月经与足三阴经的关系尤为密切。

1.气滞血瘀

本型多见足厥阴肝经证候,多发于经前一两日或经行期间,以少腹胀痛、拒按为特点,经血量少,色紫暗而夹有血块,常兼有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脉象弦。

2.湿滞

本型多见足太阴脾经证候,多在经前数日或经期疼痛,或平时即痛,行经前后疼痛加剧,以小腹或脐下或腰骶部疼痛兼坠胀、拒按为特点。经血量少,色暗黑如豆汁,此寒湿者。若湿热者,其经血色暗红,质稠有块,兼下黄带绵绵不断,多伴有畏寒身冷,腰腹冷坠不舒。寒湿者,舌质青紫,苔白腻,脉象沉紧。湿热者,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

3.精血两亏

本型多表现为足少阴肾经证候,疼痛多发于经后一两日或经期。以小腹隐隐痛,喜热,喜按,兼有腰酸为特点,伴头晕耳鸣,神疲,舌质淡红,或嫩红,苔白薄,脉象细弱或细数。

痛经的治疗原则以理三阴、调冲任、通气血为主,取穴在脏腑经络辨证原则指导下,采用局部取穴和远端诱导相结合的方法。

1.气血虚弱

治法:温经,益气,养血。

处方: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

方义:命门在阳脉之总督上,主温煦周身阳气之根,肾俞为肾之背俞穴,经气所注之部位,此二穴共奏温补肾气之功。关元位于任脉,近胞宫,居下焦,可以起益精温元,调冲任之功效。

灸法:

(1)艾炷灸补法:先令患者俯卧,腰部舒展后,取艾炷如黄豆大小,当第十四椎下及左右各旁开1.5寸处,各置1炷,香火点燃,慢慢灼烧,熄灭后更换之,每穴可灸5~10壮。再令换体位仰卧,在关元和足三里两穴同施前法,关元可加灸5壮,足三里可以少灸,5壮即可。

(2)温针灸补法:以2寸毫针,逐穴行毫针刺法,背部和腹部之穴可配合呼吸补泻之补法,足三里得气后令其针感向足背放射,此亦即迎随补法,取其随而济之之意。

(3)隔物艾炷灸:背部两穴和腹部一穴均可铺垫食盐,在食盐上加用艾炷灸疗,各穴均可酌情多加数壮,以期疼痛早止。

(4)艾条悬灸:此法患者可自用。艾条点燃后,在各穴位上由远而近,慢慢烘烤,令穴位局部红润温热舒适为佳,往往此时痛亦止。

上述诸法可在经期疼痛开始时使用,以后隔日一次,直至下次月经周期前停止,观察疗效。

2.寒湿凝滞

治法:温经逐寒,利湿止痛。

处方:中极、水道、地机。

方义:中极居任脉通胞宫,配胃经水道穴和营温经,加脾之郄穴地机,力专扶土化湿,通经止痛。

灸法:

(1)温针泻法:中极、水道可用2~2.5寸毫针,行呼吸补泻之泻法(吸进呼出,一进三退,深入浅出),后再将艾条一寸置于毫针针柄上,点燃后急吹速燃,烧完后待针凉,再行开阖泻法出针。

(2)隔物灸:用姜片或附子饼均可,或将温灸器置于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壮,体壮脉实者可酌情加3~5壮。

(3)艾条悬灸:以雷火神针灸条为佳,可用雀啄灸,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3.热结毒蕴

治法:清热解毒,化浊止痛。

处方:次髎、阴陵泉。

方义: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利湿邪,解热毒,《灵枢经》有云,“高而内者,阴之陵泉”,使邪从下窍蠲除,佐以次清热止痛。

灸法:

(1)毫针刺泻法:次穴以2.5寸针为宜,找准第二对骶骨孔,顺其解剖部位进针,令针感传至会阴、腰骶为佳。此穴准确施治,可立见止痛功效。阴陵泉采用2寸毫针行迎随泻法,重刺激,以利湿热,使蕴毒尽快从下窍而除。

(2)艾条悬灸:以雀啄泻法施于穴上,或在针刺后稍行温通,或云热者禁忌。周楣声老先生善用灸疗治热疾,取其温热辛散之功,临床经验者深信不疑。

4.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止痛。

处方:气海、行间、三阴交、血海。

方义:气海、血海可自调其气,行其血,气行血顺,经脉自和而疼痛即止,行间为肝之荥穴,气滞者首先疏达肝气,三阴交自可养三阴而柔肝之体,肝之经气和顺调柔,何滞瘀之有。

灸法:上述穴位宜毫针刺,施泻法为宜。至其痛止后,再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加灸数日,以维护之。

1.凡痛经剧而肢冷汗出,面唇青紫者,应防止昏厥,可急灸关元、神阙、百会三穴。同时要密切观察生命指征。

2.继发性痛经而盆腔有器质性病变者,当以治疗原发病为要。

3.治疗本病必须掌握时机,如气滞血瘀型患者应在行经后即开始治疗。一般讲,每潮必痛者,均在痛未发时治疗为佳,先其时疏气令调是为枢要。

患者,女,23岁,未婚,就诊于年深秋。自13岁初潮,月信不准,近3年,每置经临行之时,小腹剧痛,伴手足不温,头出冷汗,脉细而弦,求诊时恰逢初行,此抓紧时机,以灸为主,佐以口服温经汤法。该女惧针,唯用艾条悬灸,其母伴诊,示教扶侍,半小时后,汗止,手足转温,医嘱返回家中,每晚灸中极、次髎、关元,连用5日。内服汤剂,日1剂,水煎温服,覆取微汗出。逾2个月,其母来门诊代谢,口称自上次治疗后,近2个月不复发作,且食增面润,日渐体壮,逐嘱再置经期务必忌生冷、慎嗔怒为要。

《针灸甲乙经》:“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水道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少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寒,大小便不通,刺水道入二寸半,灸五壮,在大巨下三寸。”

《针灸资生经》:“天枢治月事不时,血结成块,肠鸣腹痛,不嗜食。下治女子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腹,大便不利,寒湿内伤。月水不调,血结成块,针间使。”

《针灸大全》:“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照海……阴交二穴,内庭二穴,合谷二穴。”

《神灸经纶》:“行经头晕、小腹痛,灸内庭。”

《针灸逢源》:“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合谷、阳交、内庭,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疼痛,肾俞、关元、三阴交。”

任何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遇上痛经,也会花容失色。每个月的那几天,痛经若不找茬,倒也安稳自在许多,但很多时候,痛经君都会来光顾一下,轻则微痛能忍,甚则痛到四肢无力、双眼发黑。痛经给女人带来的痛苦与不便,可有法子对付?妇科专家告诉你,痛经应该这样治!

你不能把一个女汉子变成软妹子,

但,痛经可以!

痛经

凡与月经周期有关而出现以明显之下腹部疼痛为主,不论痛在经期、经前、经后或两次月经之间,有规律地发作者,均属痛经范畴。

痛经以青年女子为多见,但亦可见于中年妇女。如初潮后即有痛经历史,经年不愈者,称为原发性痛经,多因子宫发育不良,冲任不盛所致;若原来本无痛经史,其后或因流产(包括人工流产),或因生活不慎,如经期游泳、经期房事等,导致盆腔器质性病变,因而发生痛经者,称为继发性痛经。

痛经以发生在经前、经初为多,但亦可见于经后或两次月经之间。本病有轻有重。轻者仅于月经来潮之第1~2天有短暂之腹痛,仍可勉强忍受或服些止痛药物即止;重者剧痛难忍,痛连腰骶,并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逆冷,甚或昏厥。至于经前或经期仅有小腹轻微胀痛,不久即自行缓解者,则是正常现象,不属痛经范围。

鉴别诊断

妇科急性下腹痛之症不少,常见者有下列几种,应注意鉴别。

1症瘕痞块之疼痛(如卵巢包块蒂扭转、破裂、变性等)

除有症瘕史可查及扪诊外,往往突然发作,过去并无明显之周期性痛经史,此次发作时亦与月经周期无关。

2腹腔内出血(如异位妊娠破裂)

异位妊娠破裂之腹痛,多有停经史及妊娠资料可查,孕后可有一侧少腹隐痛,至停经两个月左右时突然腹痛如撕裂,剧痛难忍,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阴道少量流血、腹部胀满,或伴有恶心呕吐。但亦有无明显停经史,即发生异位妊娠破裂者。特别要注意个别患者有意隐瞒病史。

此外,卵泡破裂或黄体破裂也可致腹腔内出血而出现突发性下腹痛;前者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中段,后者则发生于经前或妊娠早期,一般有诱因可查,如性交、剧烈运动或腹部挫伤等。

3热邪壅聚胞中(如盆腔急性感染)

除腹部胀痛并有焮热感外,多伴有高热烦渴等热证表现,可有带下增多等。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多于经前有小腹或乳房胀痛,情绪抑郁,胸胁苦满。每于行经之初则下腹胀痛明显而拒按,或连及肛门亦胀坠而痛,经量不多或行而不畅,经色紫黯而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疼痛暂行缓解。舌质黯滞或舌边有瘀斑。脉沉弦。

治法与方药: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田七痛经胶囊、失笑散等。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延胡索、乌药、枳壳、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红花、丹皮、甘草。本方不仅于经前或行经时可服用以止痛,经净后宜用本方加减化裁调治,以3个月为1个疗程,方能根治。

加减运用:经量过多者可加益母草、山楂炭;经量过少者,可加牛膝、丹参。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等份为末,每服2钱,先用醋调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热服。

2寒凝血瘀证

临床表现:多见于继发性痛经。除体属阳虚外,如过食寒凉冰冷之品,或长期生活于空调纳凉之处,可为本证诱发因素。症见小腹冷痛或痛,得热则舒,畏寒,四肢不温,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四肢逆冷,甚或昏厥。经量偏少,经色淡黯而有血块,或如黑豆汁。舌苔白润,舌质淡黯。脉沉弦而迟或沉紧。

治法与方药: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可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或良方温经汤化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干姜、肉桂、小茴香、五灵脂、蒲黄、没药、延胡索、川芎、当归、赤芍。

加减运用:恶心呕吐者,去没药,加半夏、吴茱萸。昏厥者先针刺人中,灸足三里、三阴交。

良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肉桂、牛膝、莪术、当归、川芎、芍药、丹皮、人参、甘草。疼痛明显者,可加入延胡索,并用田七末冲服;恶心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半夏;包块明显者,加入三棱。

3血热壅阻证

临床表现:经前小腹疼痛拒按而有灼热感,或平时亦有小腹疼痛,经来则痛甚。经色深红,经质稠或夹有小血块,行而不畅,或伴有发热、大便干结、溺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与方药:治宜清热凉血,通经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或清化饮加减。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生地、柴胡、牛膝、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枳壳、桔梗、甘草。

加减运用:月经过多者,可去川芎加入益母草、地榆;月经过少者,加入丹参、丹皮。

清化饮(《景岳全书》):生地、芍药、黄芩、丹皮、麦冬、石斛。本方以生地、芍药、黄芩、丹皮凉血清热;麦冬、石斛益阴。血热得清,经行畅利,则痛自止。

加减运用:为了增强其止痛作用,可加入香附行气以止痛,或冲服田七末。

4精血亏损证

临床表现:虚证之痛经,一般不如实证之疼痛严重,而且多痛于行经之后,往往经量愈多而痛愈甚,以去血之后,冲任及胞宫失于濡养,故痛。经色多淡红而质稀。除腹痛外,每伴有腰酸倦怠、神疲头晕等症。舌淡胖。脉细弱。

治法与方药:治宜补益血气,滋养肝肾,可用归肾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或用调肝汤化裁。

归肾丸(《景岳全书》):当归、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怀山药、杜仲、菟丝子、茯苓。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加减运用:为了避免熟地之滋腻及加强止痛作用,可加入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止痛。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白芍、山药、山萸肉、巴戟天、阿胶、甘草。

5阴虚夹瘀证

临床表现:每于经前10多天即两次月经之间便开始腹痛,两三天后缓解,至月经来潮时又痛,呈波浪式。经色鲜红,夹有小血块,平时烦躁易怒。本证因肝肾之阴不足,由于排卵期间胞脉之阴阳消长,从阴转阳,阴分受阳气之冲激,故尔腹痛。行经期间阴血外泄,血少不足以濡养胞宫,故亦作痛,加以夹有瘀滞,故疼痛明显。舌色淡黯,脉弦细。

治法与方药:以滋养肝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失笑散加减。

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地黄、山萸肉、怀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二至丸(《医方集解》):女贞子、旱莲草。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等份为末,每服2钱,先用醋调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热服。

本方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二至丸养育肝阴,失笑散化瘀止痛,三方配合,具有标本并治之二妙。

友情提示:所附方剂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不要吝啬,您的朋友也需要知道

※长按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ehsy-b89.com/tjyw/839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