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经
2016-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痛 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称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
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划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以霞尘!多瑙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饬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立了理论基础。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不仅较为详细地归纳了本病的常见病因,且提出了据疼痛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之大法”的见解,对后世临证多右启迪。其后《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又进一步补充了寒湿、肾虚为患的病因病机及温脐化湿汤、调肝汤、当归建中汤等治疗方药: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平时不发生疼痛。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渐复则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获改善,则下次月经来潮,疼痛又复发矣。其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1.气滞血瘀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诚如《张氏医通》所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
2.寒凝血瘀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若经前、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久居阴湿之地,则发为寒湿凝滞证痛经。《傅青主女科》即有“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之论述。
3.湿热瘀阻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宫中,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子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致使经行腹痛。
4.气血虚弱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大失血后气血不足,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子宫;兼之气虚无力流通血气,因而发为痛经。《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木虚则不滞。”即说明了这种病理机转。
5.肾气亏损禀赋素弱,或多产房劳伤损,精血不足,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傅青主女科》已有“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的认识。
1.病史见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或有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潮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但无论疼痛程度如何,一般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l~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3.检查
(1)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如盆腔内有粘连、包块、结节或增厚者,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所致。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
(2)辅助检查:超声检查、腹腔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官腔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痛经的原因。
应与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的内、外、妇诸学科引起腹痛症状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若息者有短暂停经史,又见腹痛、阴道流血,应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或堕胎等妊娠病证鉴别(详后有关章节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患者疼痛之性质、程度明显有别于既往经行腹痛征象时,或腹部扪诊见肌紧张或反跳痛体征者,更需审慎,注意详问病史,结合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作出诊断与鉴别。
痛经发作时,可择选下述治法、方药以缓急止痛:
1.田七痛经胶囊(田七痛经散治疗痛经例小结.新中医,,1:20)
蒲黄0.g,醋炒五灵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0.3g,木香0.2g,冰片0.g。每小瓶29药粉或每克药粉分装胶囊3粒。日服3次,每服2g。
2.痛经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每次6~9g,日1~2次,临经时服用。
3.麝香痛经膏:穴位外贴。取气海、子宫、三阴交或腹部痛点敷贴,1~3天更换1次,疼痛消失后除去。
4.阿托品、-2等解痉剂肌注,亦可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mg,每曰4次,或酮洛芬25~50mg,1日4次。
5.针灸(详参《针灸治疗学》)
_●
首当辨识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一般而言,痛发于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辨痛之部位以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如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小腹是子宫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若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隐痛、疗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掣痛、绞痛、灼痫、刺痛、拒按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等。此为辨证之大要,临证须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及素体和病史综合分析。痛经以实证居多,而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兼夹者,需知常达变。因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故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减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标本急缓,主次有序地阶段调治。对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位置过度倾屈、宫颈狭窄等所致经行腹痛,又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行不畅,色黯有块,块下气血暂通而疼痛暂减;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乳胀胸闷;舌紫黯、脉弦均属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2.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凝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月经推后,经色黯而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脉均为寒凝血瘀之候。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
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盘踞冲任子宫,气血失畅,经前血海气血充盈,湿热与血互结壅滞不通,故腹痛拒按,痛连腰骶,有灼热感;湿热扰血,故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累及任带,则带下异常;湿热缠绵,故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或弦数均为湿热蕴结之候。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一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渗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气虚下陷则空坠不适;气血两虚血海未满而溢,故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脉细无力皆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5.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虚损,冲任俱虚,精血本已不足,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外府不荣则腰骶酸痛不适;精亏血少,阳气不足,故面色晦暗,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肾虚脑失所养,则见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舌、脉亦为肾气不足之征。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中医药治疗痛经,有良好临床疗效。功能性痛经,经及时、有效治疗,常能痊愈;属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者,虽病程缠绵,难获速效,辨证施治,也可取得较好消减疼痛作用,坚持治疗亦有治愈之机。
注重经期、产后卫生,以减少痛经发生。患者经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精神愉快,气机畅达,经血流畅;注意调摄,慎勿为外邪所伤;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服食生冷之品;均有利于减缓疼痛,促进疾病早期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