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只多喝热水生孩后就好来来来,别以为那
2021-8-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现在不少女性朋友大姨妈来的同时……痛经也来了!
什么是痛经?痛经是指女性正值经期、经行前或经行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
若经前或经期仅有小腹或腰部轻微的胀痛不适,不影响工作者则属于经期常见生理现象,不作病论。
痛经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
除了常规喝热水、红糖生姜水,保暖、抱着热水袋……是不是还在吃止痛药(止痛药虽然可以止痛,但是只能治标)?是不是还在错误认为痛经就是等结婚生了小孩后就会好起来?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以前门诊来了一位30多岁治疗甲状腺结节女性,因为先前痛经,结果生孩子后痛经加重,越来越严重,比生孩子那时还疼,血流量也极大,经常因此而晕过去,后来临床住院观察用了很多止疼药也不见好转......
最后迫不得已求助中医,后来医生看诊后发现是产后气血亏损加剧,正气不足,未能充分调养,受风受寒,邪气趁虚而入,由表及里,从冲任二脉陷入子宫,以至于痛经。
她当时未能及时医治,邪气不断积累,败血瘀热无法及时排除,堵塞络脉,就会越来越痛。
从中医角度来看,引起痛经的原因有:①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导致痛经;
②月经期间受寒、食用生冷食物(冷饮、生拌凉菜、螃蟹、梨等),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痛经;
③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上月经完后精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而引起痛经。
其实,痛经,作为女性常见病,早在秦汉医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
中医治疗痛经,从不同人群的体质来看,还会划分类型,不同的痛经应对的方法大有讲究。
不同类型,治法不同①气滞血瘀型
最主要的特点是下腹胀痛。,特别是经前或经期,一按小腹就会痛,姨妈量少,排出的姨妈有块状且呈紫黯色,还伴随胸肋疼痛、乳房胀痛、脾气暴躁等等。
此时可以在经后及时就医,服用些益母草膏等行气活血药物调理。
②湿热蕴结型
如果在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发热,一按腰腹就会连着一起痛,月经量变多,经期延长,姨妈呈暗红色、稠质还伴有血块,而且平时白带异常多,呈黄稠状、臭臭的,小便变得黄赤等,就可能是湿热蕴结型痛经。
这类痛经人群,平时需要适当吃些祛湿热的食物。
③气血虚弱型
这类人群经常会头晕或者头痛,月经稀少、呈淡红色,在经期或者经后小腹会隐隐作痛,整个人看起来没有气色,四肢乏力,有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
此时,我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有效服用阿胶益寿口服液,或其他补气血配合健脾胃等食物,比如黑豆、桂圆、茯苓、阿胶、红枣等。
④寒凝血瘀型
一般看起来没什么血色,平时很怕冷,经常会手脚冰凉,在月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热敷后疼痛能够得到缓解,月经量少,呈暗红色,其中还带有血块。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喝冷饮,平时可以吃一些能够温经散寒、活血养血的食物,比如茴香、艾叶、当归、川芎、肉桂、干姜等。
⑤肾气亏损型
一般看起来面无光彩,容易感到头晕耳鸣、腰腿酸软,在经期或者经后,小腹会隐隐作痛,月经量稀少,经色暗淡。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气血双补丸、五子衍宗丸等,或者日常适当吃些滋养肝肾的食物,如熟地黄、黑芝麻等等。
另外,还有这些缓解痛经,辅助减缓疼痛的办法:
缓解痛经小技巧1、按摩小腹
将双手交叠放在小腹的中间,压紧腹部,以舒服的力度按摩腹部,每分钟按10次左右,按到小腹发热,每天按5分钟可以促进小腹内循环,有效止血调经。
2、适当运动
对于本身血瘀气滞的人来说,阳气升化不足,久坐加重血瘀,可以在经期适当锻炼身体,如选择慢跑、瑜伽、竞走等运动能够加快血液循环,缓解情绪,排血化瘀,有效缓解痛经。如果在运动过程越来越痛,要及时就医治疗。
3、艾灸穴位
月经量少,痛经出冷汗时,手脚冰冷,可以选择艾灸穴位,如神阙穴、关元穴等来缓解疼痛。
4、针灸+按揉穴位
如取三阴交穴位,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
在经前一周左右时间,按摩穴位三阴交。用一侧手的拇指指腹,揉捻对侧三阴交穴大约1分钟左右,以自己感到有酸胀感为宜。这样能够让经血下行,在经前下腹部、腰骶部出现疼痛时操作,会让瘀滞的经血排出,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
5、做暖宫操
除开月经期间,身体没有其它不良症状,可以试下暖宫操,每晚入睡前,仰卧平躺,内心平静,眼睛微闭,周身放松,心随手走。模仿下图操作,做10分钟(或50次)暖宫操,直至脚步感到温热最好。
痛经的情况可大可小,别盲目道途听说。如果出现痛经的情况,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千万不要自行盲目服用药物只顾驱邪而不顾养正,除非先天体质很好,否则是受不了的;或者一味蛮补,也往往使邪气内陷,遗患无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