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女性中至少有3个痛经治痛经,别信

2021-9-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很多女性都有痛经的感受。在月经期出现子宫痉挛性疼痛,伴随着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的症状,比如腹泻、乏力、头痛、呕吐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疼痛性休克等。痛经分两种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并没有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这种类型的痛经占了痛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大部分青春期女性的痛经都属于原发性。

主要与子宫内膜释放过量前列腺素类物质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有关。同时,精神紧张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痛感。此外,如果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后屈导致经血排出受阻也会引起痛经。

发生原发性痛经时,可以给腹部捂个热水袋,用温水泡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果是因为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后屈,那么在正常分娩后,这类痛经情况会得到缓解。因为胎儿让经血的流出道更通了,经过妊娠分娩,过度后屈的子宫也得到了改善。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与原发性痛经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因为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慢性盆腔炎症,以及子宫阴道发育畸形等。

发生继发性痛经时,建议要看医生,明确原因后,对症下药。有的情况吃止痛药能解决,有的情况需要激素治疗,有的则需要动手术。

在治疗痛经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诸如“生个孩子痛经就好了”的建议。这些建议到底应不应该听呢?

谣言1.生个孩子痛经就好了

有一些女性在生了孩子后,痛经的症状确实得到了缓解。比如,原发性痛经和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来说说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继发性痛经,为什么也能得到缓解。这是因为有一部分女性的子宫内膜不在子宫内好好待着,喜欢到处“移动”,移动到卵巢或腹腔后,就在那呆着。

每次来月经时,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受到激素的刺激,也开始剥脱出血。但是它又不像子宫内的月经血是从阴道顺利排出体外。时间长了以后,这些血液就在那里一层又一层地包裹成了一个囊肿,于是就在每次来月经时,痛起来了。

怀孕后,不来月经了,体内激素发生变化,子宫内膜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利于成长,那些移动到卵巢、腹腔的子宫内膜,就开始慢慢萎缩了,消失了,所以痛经的问题就不再发生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生孩子之后百分百改善痛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概率问题。所以,痛经时,该看医生还是去看医生吧。明确原因后,对症下药。

谣言2.吃甜食缓解痛经

甜食最大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糖分,会提高体内的血清素,对缓解经期综合症带来的烦躁症状有帮助。它能缓解因情绪不佳而引起的痛经。

但是,糖分会影响身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而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的紧张感的。过量的糖分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会加重子宫收缩,使痛经更加严重。

糖分还会促进前列腺素的生成,这对缓解痛经是不利的。所以,经期吃甜食未必可以缓解痛经。

有的人会在痛经时,会喝一杯暖暖的热水或者红糖水。温热加快了血液的循环,这跟热敷、贴暖宝宝的原理类似,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痛经,更不会补血。可以喝,但是不要大量喝,毕竟红糖水里也是满满的糖和热量啊!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缓解痛经呢?缓解痛经常用方法:

1.保持温暖。喝温水,也可在腹部放置热敷袋或热水袋。保持身体暖和会加速血液循环,并松弛肌肉。

2.保持均衡的饮食。少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鸡肉、鱼肉,并尽量多餐。

3.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维生素B6可降低血液雌激素水平,调节月经紊乱的问题,提高镁的作用,改善经期疼痛问题。

镁可以激活身体里的多种酶,抑制神经兴奋,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有效改善月经不调问题。

还要注意补铁。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月经期每日需铁量为18mg,月经过多和月经紊乱的人,每天的需求量就更多一些。如果不重视补充铁,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4.补充Omega-3脂肪酸。Omega-3是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主要成分是DHA和EPA。是人体合成各种荷尔蒙及内生性物质必要的营养素。

补充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缓解经期痉挛等症状,改善经期疼痛的问题,调理月经不调的问题。

5.补钙。如果平日钙的摄取不足,月经期间血钙下降过低,会发生抽筋的现象,甚至出现痛经。而增加钙质,可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避免痛经的效果。

6.补充蛋白质。蛋白质营养是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和最不可忽视的营养。骨骼,皮肤,指甲,头发,血液,各个器官和组织等均是蛋白质。

补充高蛋白食物可帮助红血球生成,增加红血球携带氧气,进而改善经期时的疲劳感。

相关链接:免疫力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你知道如何提高免疫力吗?

补钙的5种误区,你中了吗?

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ehsy-b89.com/tjby/848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