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中藏医验案分享痛经
2018-3-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祛邪用金针,何惧魑魅魍魉和魔鬼,
扶正凭良药,不怕风寒暑湿与燥火。
——安多扎西
痛经
痛经
寒多于热实多于虚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为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下腹疼痛。李老认为,临证寒多于热,气滞血瘀证多,故多表现为胀痛、冷痛,其痛有轻有重,疼痛剧烈者伴手足厥冷,冷汗淋漓,恶心呕吐,甚或虚脱或昏厥。正如《格致余论》中所云:“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故当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辨其寒、热、虚、实属性及在气、在血的不同。痛在经前有实、有寒,痛在经后有虚、有寒;痛如针刺者为热、为血瘀,绞痛为寒,隐痛为虚;持续痛者为血瘀,时痛时止为气滞;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增为热。并据胀与痛之轻重辨气血并病之因果,胀甚于痛者为气滞阻血之证,痛甚于胀者为血凝碍气之证,反映了气血相互为用的生理机制。然临证不可以一项为凭,应结合月经色、量、全身兼症、舌脉及体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知常达变,务求于本,意即“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痛经之治调气和血
痛经之发病,乃因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失调所伤等致病因素乘经期或经行前后气血骤变之时影响冲任胞宫,使得经血流通受碍,不通则痛,或胞脉失于濡养,不荣而痛,皆为气血失于调畅之故。治疗视其寒、热、虚、实及轻重缓急的偏重,在温补攻清总则的指导下,或温经散寒,或清热活血,使血行畅利;或补气养血活血,使气行血行。血凝碍气者,活血为主;气滞阻血者,理气为主。理气药物多用柴胡、乌药、香附、砂仁等,养血活血多用四物汤及失笑散等。痛在经前或经期,为气血凝滞,治宜疏通气血,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元胡、香附,兼寒者,酌加官桂等温性药。经期腹胀甚于腹痛者,为气滞碍血证,治宜理气活血,方用加味乌药汤,药物组成有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槟榔各等份,生姜作引;腹痛甚于腹胀者,以活血为主,方用失笑散或琥珀散,琥珀散药物组成有熟地、赤芍、当归、三棱、莪术、刘寄奴、丹皮、元胡、乌药、官桂、生姜。经前下腹冷痛,为寒邪入侵,经血被阻,治宜祛寒行血,方用桂枝汤或《证治准绳》吴茱萸汤,后者药物有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麦冬、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草;经后下腹冷痛者,为血虚兼寒,治宜补血祛寒,方用当归建中汤或金匮温经汤。
验案分享
张某,女,36岁,患者经前少腹、乳房胀痛,大腿憋困有冷感10余年,经色紫有块,便干,舌苔薄白,脉弦。
证属:气滞血瘀,寒凝胞宫。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散寒暖胞。
处方:乌药15克砂仁10克草蔻10克元胡15克木香6克香附6克槟榔15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6克甘草6克水煎,经前服。连用三个周期后告愈,随访三年无复发。
按:病发于经前属实,为厥阴气滞,络脉不疏,故其经脉所过之少腹、乳房胀痛;气郁遏阳,则肢体有冷感;气滞血行不畅,故见经色紫有块;脉弦为肝郁之候。综观脉症,为气滞血瘀,故治以加味乌药汤理气疏肝开郁,失笑散活血止痛。全方重理气,辅以活血止痛而达气顺血和痛止之功效。
安多扎西,洮州人,主任中医师。自幼习医,汉藏俱修,师承药师琉璃光如来、歧、黄、仲景、宇妥元旦贡布,以及唐宋金元,明、清,雪域内外诸家。丙子初践行佛医诸法于临床。
咨询
原创文章,为了尊重作者,转发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有哪些医院治疗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