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是怎么来的痛经是怎么回事相关知识

2021-3-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需要忌口吗 http://m.39.net/pf/a_6985661.html
导语

女性月经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作为女性的一个重要生殖器官,在固定的时间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尤其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为显著和典型。

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1.基底层:有再生作用,但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层,不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月经期不脱落。

2.功能层:由基底层再生而来,受卵巢性激素影响而出现周期性变化,若卵子未受精则功能层坏死脱落形成月经。

下面我们以月经期为28天为例,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分为3期:

增殖期(5-14天)

早期:5-7天,内膜薄,小动脉较直、壁薄。

中期:8-10天,螺旋小动脉发育,管壁变厚,间质水肿。

晚期:11-14天,螺旋小动脉弯曲状,官腔增大。

此时期受雌激素作用为其主要机制。

分泌期(15-28天)

早期:15-19天,糖原小泡。

中期:20-23天,顶浆分泌。

晚期:24-28天,糖原分泌蜕膜样细胞。

此时期受雌孕激素共同作用。

月经期(1-4天)

此时期受雌孕激素撤退影响,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形成月经期。

月经

由来

月经为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第一次来潮称月经的初潮。

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也可早至11岁或晚至15岁。月经初潮的年龄受遗传因素、营养、体重等影响。月经初潮为青春期的标志。

大姨妈对于痛经的同学是非常的不愉快,从小就发生痛经的同学一般是原发性痛经,还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会引起痛经哟!

特征

月经的成分中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经血呈暗红色。月经血中还含有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维蛋白溶酶及前列腺素。纤维蛋白溶酶对纤维蛋白有溶解作用,因此月经血不凝。

临床表现

月经具有周期性。出血第一天为月经周期开始,相邻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一般为2~8天,平均4~6天。月经正常量约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

变化

不仅子宫内膜在月经期会有周期性变化,女性生殖器的其他部位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1)雌激素:使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体积增大;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雌激素可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节律性收缩。

(2)孕激素:抑制输卵管的节律性收缩,抑制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减低分泌细胞分泌黏液的功能。由于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保证了受精卵在输卵管内能正常运行。

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

(1)在卵巢性激素影响下,宫颈腺细胞分泌黏液,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泌量均有明显改变月经来潮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浓度降低,宫颈管黏液量很少。

随雌激素浓度的增多,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多,到排卵期变得稀薄、透明,拉丝度长,可达10cm。宫颈外口如“瞳孔”样。黏液涂片检查干燥后,镜下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其在月经周期第6~7天开始出现,到排卵期最典型。

(2)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量减少,黏稠且浑浊,拉丝度差较易断裂。涂片发现羊齿结晶至月经周期第22天左右完全消失,由排列成行椭圆体代之。检查宫颈黏液有助于临床了解卵巢功能。

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阴道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由内向外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排卵前,底层细胞增生,渐演变为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角化,在排卵期最为明显。

阴道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糖原,糖原经乳杆菌作用分解为乳酸,使阴道保持一定酸度,具有杀菌作用,防止致病菌繁殖(自净作用)。

乳房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使乳腺管增生,孕激素使乳腺小叶及腺泡生长。

一些女性在经前期有乳房肿胀和疼痛,月经来潮后大多可消退。

精彩推荐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二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ehsy-b89.com/tjyf/846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