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怎么学初一适应,初二分流,初三冲
2022-7-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治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39528.html
很多初三的学生和家长觉得,中考考不好,是因为初三冲刺阶段没复习好。其实不然,
一个好消息:今天初三复课了。
一个坏消息:距离中考还剩下8周,56天(如果按照往年的时间不变的话)
那么来聊聊大家都感兴趣的话——
这个答案真是因人而异了,根据往年的中考情况分析可知,中考各类题型按照难度比大概是3:5:2(易、中、难)。也就是说,80%的题目属于简单题和中等题,真正的难题只有20%左右。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一个学生肯学,愿意努力,找准方向,是完全可以拿下基础分和中等分的。在众多考生当中,尖子生所占的比例毕竟还是比较小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分数是从基础分和中等分中来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考生在中考时基础分抓不到,那很有可能因为在初一初二时忽视了一些问题。
概括来说,初一主要在适应和转变,初二主要注意分化问题。
如果你家宝贝今年小升初,那真是太幸运了,希望您能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间段做好引导工作;
如果你家宝贝现在已经是初一或者初二,时间还是来得及的,请及时调整,避免走弯路;
如果你家宝贝已经是初三了,建议多跟老师沟通学习情况,做好最后的冲刺!
初一同学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把初一当初三过。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不能浪费时间,不要以为时间还很多,我最后努努力就行了。事实证明80%的孩子等到初三才知道着急,其中有多少孩子天赋异禀,在短短一年就补上落下的差距?具体的数据我不清楚,但是如果天赋异禀从小就能显现出自己的能力,你不妨想想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2.小学和初中的体系完全不一样,六年级到初一的差距超大,大到从听课、到内容、到作业、到态度、到思维方式都要进行转变。小学阶段的一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表现可能导致初中全盘皆输,就比如做计算不喜欢用草稿纸纸这么一件小事儿,多少孩子因为这个在中考丢了小10分,人生轨迹就这么改变了。
3.不得不承认,现在中考考察更多的是细心,而不是难题的能力。能做难题固然很优秀,但是如果前面的80%的基础题和中档题分数没有办法全部囊中也是枉然。初一开始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练习的量我可以自己制定,我需要明白我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4.提前规划!设置目标,我的目标高中是哪一所,我要向着它努力,刚进入初中可能是拍脑袋定的,没有关系,我根据我的规划进行调整,这一部分一定需要家长在旁引导,家长可以引导但是不能代替孩子完成这个工作。
5.坏习惯改不了,学习方式不转变,后面一定出问题。什么是坏习惯?比如为了完成任务抄作业;上课睡觉;遇到不感兴趣的科目或者不喜欢的老师完全抗拒……学习方式不转变不如还是一味的做题却从不总结;比如副科的背诵任务只有死记硬背不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既然说到初中和小学,那有哪些不同呢?同学们进入初一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增加的课程会更多,而且每门学科的内容都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
如数学,小学是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另外,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提高了对空间想象力的要求,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题目的难度与小学相比也加大了许多。
所以才有很有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会在小升初的暑假提前学初一上的内容,我不反对这种预习的行为,但我一定要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建立预期,不一定提前学是好事,要看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给大家分享一下某机构的课表,看名字就能一目了然)
☆
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所以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阶段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比小学少,课内作业练习时间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初中更多地需要学生课后不断思考总结与提高。
小学生每天回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作业,因为作业完成了,今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初中的作业是多样的,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只是当他课程的巩固或第二天的预习,但是中学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初中孩子们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跟上步伐。
☆
要学会自己整理知识,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类和综合;课听懂、作业会写仅是初级阶段,还要追求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境、学娱结合,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孩子们只要跟着老师走,掌握知识完全没有问题。
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且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
(此处应有老师上课视频比较,受版权限制感兴趣的家长可私聊我获取,仅供参考交流。)
☆在日常中多提问,不断地提出质疑与困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学会独立思考,适应更具挑战的学习。
初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觉性、主动性是初中生必须过关的。
☆
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课堂45分钟的效率,所以一定要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步做到“三会”:会预习,能够在预习的时候画出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会听课,能够集中注意力,并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做必要的笔记。会复习,课后要能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做个小结,整理笔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然后进行练习和错题矫正。
初中生课外作业的难度比小学生的大,时间比小学长,为了让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家长要指导孩子制订一套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快速适应初中生活。
☆
必要的时候,家长与孩子可以一起每天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核查。一般说来,设定作息时间和计划应注意四点:一是根据用脑规律,科学安排时间。比如说,背诵英语和语文最好在起床后半小时或临睡前半小时进行;二是要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三是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时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四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运动和睡眠时间。
小学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非常容易得高分甚至满分,初中如果还没适应好,很容易不及格。我记得我有一次月考物理只有53分真是emo了一段时间,很长一段时间心态都崩了。
作为家长,你和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落差?
☆
这不仅仅是孩子该调整心态,家长更该理性看待成绩,注重过程。重要的是,在每一次测试后,学会总结薄弱项,再针对性地弥补弱势。毕竟,测试是为了查漏补缺,而不是用分数给孩子打上标签。
初二要注意的3个问题:
1.大部分人都把新初二的难关当成了物理,诚然物理是一个新的学科,但是大家的基础都是一样的(除那种初一甚至小学就提前学的同学),大家都是从0开始学,起码跑线一样吧。初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数学,语文和英语一般不会看出什么明显的难度提升,但数学截然不同,初二是代数思想开始建立的初期,更是初中几何难度提升的关键节点。曾经我有个前同事(初中数学老师)夸张地讲,初二数学学蒙了,估计到高三你都不一定醒的过来。2.初二最大的BOSS并不是学习,而是青春期,这简直是鬼故事级别的。不光家长受罪,孩子自身也会受罪,莫名的躁动、莫名的烦躁、莫名的多愁善感和莫名的自尊心都会袭来。青春期最需要细致的关怀,这时候的孩子的内心其实是最脆弱了,所以才像刺猬一样长满了刺。只要你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你就看得到ta柔软的一面。那些青春期跟孩子“干”起来的家庭,%是家长全责,等同于追尾。
3.如果初一过的紧张,初二又能hold住孩子的青春期,那么恭喜你,做好后勤工作,多跟孩子聊天,多给孩子鼓励,多学学做饭就可以了。而这些问题里面要是有一样没有解决,那初二最大的任务,就是解决它。
有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大家公认,初二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小学和初一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难。然而,就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种下了“初二分化”的种子。
如:学习方式属于死记硬背的、凭“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的、知识面很窄的等等。这种类型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会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视野太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
学习的实质并不在于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初二的学习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
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能做好,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
☆
⑴改善学习方式。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⑵知识面要尽量宽阔。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⑶